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
                  健康园地
 
 
精神疾患知识
发布日期:2011-12-13浏览次数:字号:[ ]

 

精神疾患知识

一、    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躁狂或忧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特征为躁狂、抑郁交替发病,发作可呈双向性,亦可呈单向性。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因二者可交替发病,故该病又称循环性精神病。全程中,有的以躁狂型为主,有的以忧郁型为主,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本病主要特征为躁狂、抑郁交替发病。

()病因

  1、遗传因素:父母中有人患双向情感障碍时,子女患此病的概率要高于其他人。

  2、生化因素:无论是躁狂还是抑郁,都是与大脑生物化学方面发生紊乱有关,可以通过药物来纠正这种紊乱。

  3、应激事件:应激事件容易诱发躁狂症的发作。

  4、季节:躁狂症好发于春季,抑郁症好发于初冬时节。

(二)诊断标准

  躁狂发作---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采列,易激惹、激越,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l.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抑郁发作----患者心境低落,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中焦虑与运动性激越比抑郁更为显著。

  【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二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二、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一)病因

1、心理因素

  往往是躁郁症产生的根源,是病人长期压力下负性情绪的累积,也即所谓需要打开心结 ,及时识别和处理;

2、躁郁症患者具有较为相似的人格特征

  表现为心境良好(喜悦、乐观、自信、自负、急躁)和悲伤(忧愁、悲观、自卑、少语、乏力)相互交替,情绪不稳定,不能适应逆境,遇事急躁,自我为中心;

3、应激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应激事件容易诱发躁郁症,发病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作诱发因素。主要还是由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决定的,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躁郁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较大关系,大多数患者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丧失感”和负性生活事件。“丧失”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因素可起扳机作用,诱发一次发作;

4、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不成熟

  特别是我们经常说的某些“想不开”的人,他们心理的成熟度和实际年龄应有的对生活的认知不相匹配,因此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后往往从消极与否定的方面去看待,久而久之,郁积成病。

(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病情性格多呈循环特点,即兴奋性病前性格与抑制性病前性格相交替。

1.燥狂型

1)早期先兆 本病以失眠、头痛、烦躁、易兴奋激动、话多,以及无原因的、持续性的、高涨的兴奋激动为先兆。

2)典型征兆 以无原因的、持续的兴奋躁动、活跃乐观为典型征兆。即“情感高张、思维奔逸、意志增强”为三主征,无幻觉、妄想,本能亢进(食欲、性欲)。

  

2、抑郁型

1)早期先兆 无重大原因的进行性忧抑、悲伤、孤癖、消极迟顿,为该病早期先兆症状。

2)典型征兆 从忧郁、悲伤,发展至悲观失望,消极低落,自罪妄想,甚至自杀或木僵,即所谓“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三主症。 

 

三、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为大脑非器质性疾患,主要病理为兴奋与抑制失调。由于患者的自知力较强,愿意积极就医,因此客观上对本病的早期诊治有利。

(一)神经官能症先兆

所谓神经质,具有超早期先兆意义,本病主要特点为躯体症状大

于精神症状,故先兆信号首先来自躯体方面的不适。

(二)神经官能症特点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大脑功能暂时失调的疾病,虽仍属于精神方面的疾患,但无精神错乱,尤其是对疾病的自知力较强,而不像真正的精神病人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该病共分为八型: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癔病,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恐怖性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神经官能症、疑病性神经官能症、人格解体性神经官能症,本文仅择其发病率较高的三种类型进行叙述:

1、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症是一种长期大脑超负荷(包括工作过度紧张和心理矛盾)之后,出现的大脑衰弱。主要为兴奋与抑制的失调,易于兴奋亦易于抑制,并且躯体症状较为明显,如乏力、失眠、头痛、食欲不振等。

  神经衰弱症发病率很高,且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常互为恶性循环,对生产力影响很大,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期阻截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早期先兆 患神经衰弱症的人常早期即有神经质的素质,弱型、强而不均衡型皆易得此症。易罹素质约为两类,一类为纤弱质倾向,怯弱、敏感、多疑、自卑;一类为不均衡质倾向,即易于激惹,自制力弱,易发脾气,主观,任性,易“冷热病”,一段时间热情,一段时间消极。

  先兆症的类型在上述两种易罹质的基础上表现为兴奋型先兆及衰弱型先兆,前者以焦虑、敏感、易激动为特征,后者则以沮丧、萎靡、暗疑为征兆,二者都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如出汗,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性功能减弱以及头部的神经衰弱三主症:头昏、头重、头痛。发病前早期信号集中表现在睡眠障碍方面,以失眠,尤其入睡困难为特征(包括早醒、醒后不能入睡),其次为不易抑制,情绪不稳定,焦虑急躁为信号。

 (2)神经衰弱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先兆鉴别 由于精神病也有类神经衰弱症,因此二者必须进行鉴别,神经衰弱多有心理矛盾史,情绪焦虑,忧心忡忡,但生活兴趣浓厚,对疾病有自知力,积极治病。精神分裂症则精神创伤不明显,情感冷漠,对生活无兴趣,不承认自己有病。此外,某些患有慢性躯体疾患的人也可能出现症候性神经衰弱,其他,脑力劳动过度同样也可出现一时性神经衰弱。  

2、癔病

  癔病即歇斯底里,多发生于青年女子,包括精神,神经、躯体三方面的病症,中医称为脏躁、梅核气、奔豚、暴瘫、暴瘖、暴盲、暴聋等,临床特点为情感性强烈(包括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高度自我中心,症状千姿百态,变幻万端等。

  癔病病机的最大特点为心理性,心理因素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心理治疗及暗示治疗作用,比药物治疗有效。

 (1)早期先兆 癔病大多出现于弱型神经类型兼有艺术型的人。早期多感情丰富、脆弱、敏感、多疑、自尊心强,且躯体症状较明显。其中,尤以植物神经失调为明显,如恶心、食欲不振等。

  阻截治疗 以滋润五脏之阴为主,用甘麦大枣汤合地黄汤:甘草、小麦、大枣、百合、生地。

 (2)典型症状 癔病症状的特点为突然性、暂时性和可恢复性。如突然丧失某种感觉,包括失嗅、失听、失明;突然丧失某种运动能力,如单瘫、偏瘫、截瘫;突然出现震颤、惊厥;突然精神出现障碍,如意识丧失,痴呆,精神错乱等,以及突然出现躯体内脏功能紊乱,如忽然出现气喘、厌食、咽堵、抽搐、仆倒、吐白沫等,但都可经心理暗示或药物暗示而得以缓解。

3、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主要症状是存在强迫观念、强迫动作,和精神病的区别在于,对病有自知力,但无法摆脱,在疲劳、静止、疾病后加重。此类疾病,其病机主要为肝胆虚,肝主藏魂,胆主决断,肝胆虚则逐渐胆怯多疑,不能决断而成病。

 (1)早期先兆 患者多为内向型,但过于谨细认真,发病前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多疑善虑,伴犹豫不决进行性加重。

  (2) 典型征兆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特点是强迫观念,即被迫思维、强迫心理,主要为惊恐综合征以及强迫行为,如做一些无聊的动作。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为,前者为对疾病的不知性,本病为可知性,但不能自制,前者淡漠,不愿治病,本病则疑病,愿意治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版权所有©2005